缅怀翁朝庆教授

来源:交通情报站  时间:2019-03-29  点击数:

他是新中国道路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,他是著名学者姚祖康、王秉纲的导师,他是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后代。

抗日战争时期,他在艰苦环境下建设西北公路,保障战略物资运输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在同济大学专心科研与教学,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。

他,就是同济大学翁朝庆教授,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他走过的峥嵘岁月,献上后人的一份敬意。

 

(1911——1981)

 

名门之后

近代史中,有不少翁氏族人出现。以翁同龢(1830-1904)最为著名,他是咸丰状元,同治、光绪两代帝师,历任清廷数要职,力荐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变法维新,主张光绪皇帝亲政。翁朝庆先生便是翁氏家族“庆字辈”后人,是翁同龢下四代的侄孙辈。

翁朝庆先生还是中华民国“开国元勋”徐绍桢的外孙。徐绍桢发动了辛亥革命南京起义,孙中山曾挥毫一书“天下为公”赠予他。翁先生的父亲翁之穀是徐绍桢统领的新军第九镇参谋官,深得徐绍桢赏识,于是徐绍桢便将其三女儿许配给了他。

可以说,翁先生家族深刻的参与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。

辛亥之子,襁褓失怙

1911 年,即辛亥年农历 2 14 日,翁先生生于南京市棉鞋营。当年6月,先生仅四个月大时,他的父亲因肾病去世。先生先是随母亲依外祖父徐绍桢度日八年(19111918),而后,母子俩人又于 19181933 年依靠徐绍桢帐下任参谋官的伯父翁之麟(翁之穀亲哥哥)度日。

学生时代

先生于19161922年先后在上海、北平读小学,1922年毕业于北平师大附小,同年升入北平师大附中学习,其后又转入沈阳省立一中和天津南开附中学习,1927 年毕业于天津南开附中。1927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预科学习,19291933年升入唐山工学院土木系本科学习、毕业。

 

青年时期与堂弟妹(左二)

 

扎根西北,支援抗战

大学毕业后,先生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,一条路是留在日据地区,找个工作,安家度日;另一条路是跟随政府到后方去。面对国家危难,他毅然地选择了后者,在与妻子金学溪结婚后,先生回到南京,后经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赵祖康先生推荐去河南省建设厅工作。

 

与金学溪定婚照

 

随后调去甘肃等西北几省,在西(安)兰(州)、西(安)汉(中)、甘(肃)青(海)和天(水)凤(凤县)等公路部门的工作,在艰苦环境下建设西北公路,保障战略物资运输。在此期间,先生在西安被聘兼任内迁之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,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。

抗战胜利,调回上海

1945年,抗战胜利后,先生携妻儿回到上海,在政府机关任职。随后为求生计开办了新艺建筑师事务所,曾先后设计了天利氮气厂、上海造漆厂和一些纺织企业和学校校舍建筑。在此期间,他还被上海光华大学理学院、大同大学、市立工业专科学校、华东交通专科学校聘任为土木系教授,继续其教书育人的工作。

 

左起:金学溪(妻)、翁祖平(子)翁朝庆(1946)

 

 

建国初期

1951年,翁先生进入同济大学担任土木系教授一职,同时还兼任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土木科教授,大同大学教授。

在同济大学任职期间,翁先生曾任铁路公路系筹备人、道路教研组主任,开设了“道路建筑”、“路基路面工程”等课程,并于1955年,招收了道路专业首批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3名(1956-57年间因国家不考虑设立学位制而取消副博士名称),1959年、1962年和1964年,又分别招收了5名研究生。

 

带领研究生开展黄土调查(西安、1956)

左起:赵学勐、陈德坤、翁先生、王哲人

 

如今在道路行业备受尊重的著名学者姚祖康、赵学勐、王秉纲、舒自桓、吴承志等皆是出自翁先生的门下。

 

黄土调查课题组会议(西安,1959)

中排左七:翁先生;前排右二:姚祖康,右五:赵学勐

 

据姚祖康回忆,在他接触到的“老”先生中,翁先生是最勤奋的一位,他不辞辛劳地大量收集、阅读和翻译国外新近的技术文献。

只用了二十来天,就翻译了苏联教材和研究论文,还自编了“路基设计与建筑”“道路路面设计”等教材,总共有十几大本,工作量相当大,白天上课,夜间和节假日编、译、著,辛苦不凡。

 

复兴路家中伏案笔耕(1957,夏)

 

1964年初,外文书店出售美国州公路官员协会(AASHO)道路试验的《路面研究报告集(1962)》的影印本,翁先生为了使同行们能参阅学习,开拓设计思路和方法,破除长期一统天下的苏联紧箍和影响,不辞辛劳地迅即投入大量精力,翻译了这本厚达352页的报告集。

翁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勤勉严谨,在生活上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。

据舒自桓回忆,当年他毕业后发现患有肺结核病,情绪十分低沉。翁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,花了很多心思写了多页亲笔信,信中告诉他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对病的恐惧,有战胜疾病的信心,然后给他介绍生活中如何从吃饭、睡觉、运动等方面进行养生保健,积极配合治疗等相关知识。

翁先生的研究生王秉纲读研期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,物资短缺,供应紧张,生活受到影响。先生知道后,每逢假日慷慨地用国家照顾高级知识分子的特殊供应,招待学生们到大饭店享用。在当时饭吃不饱的情况下,享受大餐美食,特别难得,让他至今不忘。

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学生慷慨的老师,自己平日的生活却是极其简朴。当年翁先生在同济大学任教,家住上海复兴中路。因为家离学校较远,教务处总是安排他上午第三、四节课。他来学校带一只小布袋,内藏2磅热水瓶一只,再带一只面包。热水瓶盖权作水杯。面包和白开水就是他的午餐。

文革时期

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,翁先生55岁,以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”挨红卫兵批斗。这给翁先生带来了巨大创伤,他停止教学工作,没有进修教师,更不招收研究生了。因当时翻译的AASHO设计方法采用了PSI(路面服务能力指数)作为设计指标,在文革中还有人批判说这是在鼓吹主观唯心论。

 

上海襄阳公园(1967年)

 

19661974年,翁先生前后八年无所事事,只有挨批斗,劳动改造。

王秉纲回忆其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。那时是在文革中,他出差上海,顺便浏览同济校园。见到一群衣服陈旧的老人在劳作,偶然发现先生在其中,前去问候。先生回答到,“我反动,在劳改,你快离开,免得受连累”。他内心一阵酸楚,连句宽慰话都没来得及说,先生便离去,回到了劳动队伍。

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,深陷囹圄还想着他人,可悲可爱可敬!

发挥余热

1974年翁先生主动提出退休(时年63岁)。

19741981年,被聘任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、上海房管局科技情报站顾问。

 

复兴中路家中(1975年春、冬)

 

1981217日,因肺原性心脏病逝世。

翁先生为中国的道路工程事业奉献了一生,虽然由于各种原因,他招收的研究生不多,但是他为祖国培养了姚祖康、王秉纲等一批学术栋梁。桃李芬芳,开枝散叶,姚祖康先生又培养出一批青年才俊,如孙立军、谈至明、郭忠印、刘伯莹、刘可、牛开民、赵队家、施大庆等,王秉纲先生也培养了胡长顺、沙爱民、王选仓、郑健龙、张占民、翁孟勇、李平、李彦武等优秀人才。现如今,翁先生的学术后辈们在道路交通行业继续发扬着先生的奉献精神,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。

(本文转载自“交通情报站”微信公众号,以上资料由姚祖康收集整理)

 

 

联系我们:同济大学嘉定校区(曹安公路4800号)交通运输工程学院(通达馆)|021-69583739|zhouym69@163.com
Copyright © 2019.谈至明课题组 All rights reserved.BZ